“选赛道”这件事情非常关键。我们中国人过去比较强调努力,强调勤奋,但实际上,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不停地有一个主题出现,就是强调“选择重于努力”。
你选的方向对不对,比你付出多少努力,其实更重要。假如你的方向跑错了,就会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。越努力,跑得越偏。
什么叫赛道?赛道就是你创业公司要跑的这条道。你创业的成绩好不好,做事情是事半功倍、还是事倍功半,首先就是由这条跑道决定的。
专业一点说,这个赛道就是你的产品所处的大品类。我们常说一句话叫风口上的猪。其实风口指的就是品类机会、赛道机会,而“猪”就是品牌机会。
例如,智能手机这个风口起来了,我们可以看到小米、三星、华为、vivo等等这些品牌在这条跑道上奋力拼搏,但现今这个品类机会已经过去了。这个时候,就是苹果公司也跑不出什么花样来。
弄清楚什么是赛道后,那我们如何选赛道呢?
大势不能跑偏
创业“首先要做正确的事,然后才是正确地做事。”
意科战投作为意科旗下致力于早期科创企业投资赋能的投资公司,去看项目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看它符不符合大的趋势。
但绝大多数的创业者都把自己放错了地方,还很执着地坚持,他觉得这个东西好,自己就应该做这个,或者说他擅长做这件事,就应该去做,然后去找各种理由来证明自己做的这件事情是符合趋势的。
但事实证明,在市场上大环境下初期生存都困难,去见投资人“侃侃而谈”,但实际效果却微乎其微,投资人可能首先就pass了。
所以国家大趋势、前沿政策下的主推的可能就是风口,如果你能加入其中,去推动这一趋势往它必然的方向发展,那么你就能被历史选中,成为这个时代的优胜者。
看赛道的本质
不要单纯从产品的形态上去看创业公司所处的赛道。这个做法完全是错误的。
举个例子,“得到”和“喜马拉雅”都在做音频课。从产品形态来说,他们都是音频课,他们都在讲书,都是大咖在讲。他们的差别,从产品形态看并不大,但是他们真的是同一个赛道吗?其实不是。
打比方来说,“喜马拉雅”更像是淘宝市场,它拼的是“库存量单位”。而“得到”更像是“工厂加市场”模式。“得到”里的很多课程,作者像原材料的供应商,他们需要通过“得到”加工以后,销售出去。
所以,尽管它们都是卖课、传授知识,产品形态看起来非常类似,但本质上来说,它们是两个东西,拼的是两个不同的赛道。
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,当你开始打磨公司产品时,你要想清楚你的产品究竟是哪一个品类,特别是跟那些和你的产品形态相似的竞争对手相比,你要清楚你的不同价值在哪儿。
所以,在对产品进行定位时,你一定要把产品所在的赛道,也就是产品的品类弄清楚。
三个维度帮你正确把握
第一个维度是,要去看这是个真赛道,还是假赛道?或者说得更根本一点,这是个真需求,还是个伪需求?
我见过不少创业者,满腔热情,很有战斗力,但关键问题是,他们口里所谓的市场需求,是自己臆想出来的,根本就不存在!
创业烧钱不可怕,最可怕的是对着“假需求”烧钱,你如果跑在了一个假的赛道上面,越用力最后死得越惨。
第二个维度是,要看这个赛道挤不挤。专业点说,就是这个赛道的市场集中度高不高,是不是一个很容易走向拥挤的赛道?
有的赛道是非常容易快速走向集中的,例如即时通讯工具,微信一家做起来,别人就很难有机会了。再比如共享单车,大家回忆一下,共享单车刚起来的时候,有小红车、小黄车、小蓝车、小绿车等等,用当时一句玩笑话来说,就是这个颜色都快不够用了。但是你们看看,仅仅过去两三年,共享单车市场还剩下几家?这个市场迅速就走向集中了。这种会快速集中的赛道,一般的创业者千万不要去跑。
第三个维度是,要看你的车能不能跑在这个赛道上?
有的创业者确实看对了,赛道需求也是真实存在的,市场集中度也没有那么高,看起来是不错的赛道,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,就是你自己的能力和这个赛道匹配吗?
在过往与创业者交流中,有创业者表示看中了一个赛道,然后他就描述了一番,他很认同这是个真赛道,确实赛道也不是那么拥挤,但问题在于,他能力欠缺,缺的都是这个赛道对一个创业者核心能力的要求。有一个全方位比你更适合这个赛道的创业者,凭什么要给你?
所以说,创业者在选赛道的时候,要特别慎重衡量下,自己是否具备与所选赛道相匹配的核心能力。如果不具备,要及时更换。
成长没有捷径,每一条路都需要创业者脚踏实地、稳扎稳打地亲自去走一遍。但选择有时候大于努力,在这个人人都卷的时代,努力是常态,选择就成为致胜的关键。加油吧,创业人们!选择正确的赛道,把你的车在这个赛道上跑起来!